■陈洪捷
近些年,大学文化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们对此的讨论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话语。一种话语的重心是大学的使命、学术自由、探索真理等;另一种话语的重心则在于强调大学的团结、奋进、严谨、创新精神等。
显然,第一种话语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大学,并讨论大学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学术机构,其所应当具有的特征;相比之下,第二种话语则更多地诉诸某所特定的大学,讨论“我”所在的大学应该具有的特征。换言之,前者关注的是抽象的大学文化,是“the大学文化”;后者关注的则是具体的大学,是“a大学文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论是针对抽象的大学还是具体的大学,两种话语都有一个共同出发点,即大学的文化出现了某些问题,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给大学设定的某些标准。抽象论者认为大学不符合普遍的标准,具体论者则认为大学不符合某些当下的标准。前者希望强调普遍的大学文化标准,以矫正现实中大学文化的偏颇,后者则希望提出若干具体的目标,以此改进现有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
上述两者虽然都在说大学文化,但出发点和诉求有所不同。在笔者看来,其中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话语主体的差异——抽象论者通常是学者或知识分子,具象论者则往往是大学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员。学者们讨论大学文化,意在呼唤一种符合他们内心设定的大学文化,进而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行政管理者关心大学文化,则是希望改善所管理大学的面貌,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并创造更多业绩。
两类群体所处位置不同,主要关注的问题自然不尽相同,这导致两种话语的旨趣各异。
如前所述,大学的行政管理者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显然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学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并影响了大学的效率和业绩。他们注重大学文化建设,通常会借助于打造校训、校歌、格言、宣传视频等方式,并认为这些大学文化元素能促进所在大学的文化,创造一种氛围,师生与大学领导的目标保持一致,做到万众一心。
我们常听说大学文化具有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等。一些大学管理者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无非是希望借此引导、凝聚、激励师生,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的办学目标。这种大学文化的实质就是管理的一种形式,重在引领,通常自上而下产生。因此在现实中,我们通常看到这种文化建设运动虽然上面很热闹,但下面往往十分冷清,普通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一般都属于被动参与,很少有人能主动加入。
这种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很可能是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在企业中,一直有所谓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意在凝聚团队、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目标。然而,企业与大学的性质不同、目标各异,在企业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也适用于大学,这是值得商榷的。
文化建设要顾及“the大学”文化
有人说,大学的老师具有两种忠诚,一是对所在大学的忠诚,二是对所从事学科和专业的忠诚。前者的对象是一个有边界组织世界,即“大学”这个小世界;后者忠诚的对象是一个无边界,甚至穿越历史的大世界,即一个学科(学术)的大世界。
换言之,老师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方面要服从所在大学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要服从所在学科和专业的规则。小世界的规则对老师们很重要,是他们生存的空间,大世界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是他们学术的家园。他们的行为必须同时符合两个世界的规则。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世界的规则是基本一致的,但有时也会有所差别,甚至会在某些情况下产生冲突。
当“the大学文化”与“a大学文化”发生冲突时,教师们会感到很难受,甚至被迫作出抉择——要么忠诚于小世界,要么忠诚于大世界。其中,后者的规则虽然与教师们的衣食住行无关,却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乎他们的价值、信念。
还有人说,大学在组织性方面不及企业,这导致老师们不会完全听从小世界的规则。由于有第二种忠诚,他们身在小世界,心却不离大世界,大世界的学术规则与信念甚至具有高于一切的力量。因此,大学教师在现实的小世界中往往不那么听从校方的指挥,不愿意百分之百地与之保持步调一致。
仅从大学教师的两种忠诚这一点来看,大学与企业的差距甚大。大学文化的建设显然不能照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
具体而言,大学文化的建设固然要考虑“a大学”的文化,更要顾及“the大学”的文化。而且大世界通常“管理”小世界,小世界必须服从大世界。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所谓的大学文化只不过是企业文化意义上的组织文化,远远达不到真正“大学文化”的层次。
此外,大学中的文化通常体现为一种历史积淀,是逐步形成的结果,而非一时半会儿能被打造出来的成果。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大学文化往往能深入人心,为师生们所自觉践行,并成为大学特有的文化和品质。在现实中,这种大学文化通常会超越某位校领导的任职时间,所以往往不是校领导打造大学文化,而是大学文化塑造校领导。
总之,大学文化中包含了“the大学”和“a大学”两种文化。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中,这两者必须被同时兼顾。否则,大学文化建设只不过是一种管理手段,仅有文化之名,而无文化之实。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