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潮南大地处处激荡着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生产线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让生产力充分释放,让管理水平水涨船高。
(相关资料图)
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基层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开展产业“强筋壮骨”行动,组建3个产业园区党组织;创新组建10个“跨村大党委”,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开展村企联建“先锋工场”试点建设,搭建村企合作平台……
今年来,潮南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把党建工作链条延伸到每一个领域,推动各领域党支部列出高质量发展行动清单,引导党员主动认领攻坚任务,服务和保障潮南高质量发展大局。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生产力充分释放,项目管理水平水涨船高。
建设中的潮南区两英镇高美工业片区,未来将打造成“工贸一体”纺织服装新业态集聚地。张伟炜 摄
■ 下好党建“一颗子” 激活发展“一盘棋”
“我们的葡萄刚到采摘期,台风要来可怎么办?”几天前,得知超强台风“杜苏芮”可能给汕头带来严重的风雨影响,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的果农们满脸愁容。
得知果农的困境,陇田镇党委启动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组织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组成“抢收小分队”下沉到东华村,帮助农户采摘、整理、搬运、包装2万斤成熟葡萄,大大缓解了农户们的“燃眉之急”。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急群众之所急,陇田镇的党员干部只是潮南区干部队伍的缩影。围绕“一季度一主题,一支部一特色”,潮南深入开展“高质量发展、支部在行动”实践活动。
潮南区持续深化农村党组织“三查三改三健全一理清”行动,推动广大党员带头转变思想、方法和作风。
潮南区委组织部以红场、雷岭大南山革命遗址(迹)为主体,串联潮南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深挖本土红色革命故事,打造“红色研学”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常态化组织开展体验式、沉浸式现场党性教学。
潮南区委宣传部组建93人“百姓宣讲团”、区委老干部局开展“银发红课传万家”活动、11个镇(街道)党(工)委和10个区直党(工)委常态化举办“青年干部育苗固基”读书学习活动……在潮南区委的示范带动和大力推动下,全区各级党组织迅速掀起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思想、当先锋、开新局”热潮。各式各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让全区广大党员的思想作风、个人形象愈发端正,潮南高质量发展有了牢固的思想根基。
“三查三改三健全一理清”示范引领行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谋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潮南区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围绕有利于辐射带动、资源整合的要求,以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为平台,创新组建10个“跨村大党委”,整合联建各类组织,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各地各单位围绕发展实际、立足自身职能,下好“党建+”融合发展“一盘棋”,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比如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陇田镇创新推行跨村组建“大党委”、跨村联营“办企业”的发展模式,在红色资源富集地红场镇创新组建“红色家园”大党委,有效解决以前单个村(社区)无法攻克的乡村连片规划、产业集约发展等难题。
■ 当好企业“店小二” 做好群众“贴心人”
盛夏时节,走进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园区,到处都是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园区内各家印染企业开足马力扩充产能。
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让印染企业搬家入园是关键一招。而纺织服装又是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中的特色产业,服务好潮南区印染中心园区内106家企业、约1万名企业员工,实质上就是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服务汕头走实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高质量发展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聚焦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潮南区开展产业“强筋壮骨”行动,紧扣全区产业集群培育,梳理完善“一个窗口、一支队伍、一张清单、一套流程”“四个一”项目服务工作机制,组建3个产业园区党组织,在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口腔用品、精品文具等产业链上建立131个党支部,助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带动四大支柱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近800亿元。
此前,印染园区党委在了解到园区内一家企业存在“融资难”诉求时,就第一时间联合中信环境(汕头)有限公司,帮助企业申请网络供应链e销通产品,为企业提供定向贷款用于缴纳水汽费用,切实做到助企纾困、暖企安商。印染园区党委还积极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活跃于园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主动发现汕头市潮南区盛汇染织有限公司因管道接入问题导致供水水压存在不足的情况,积极帮助企业改进管道接入方案,迅速解决水压偏低的问题。
“我们将继续当好‘店小二’角色。为企业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服务。”潮南区印染园区党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金融贷款、技术改造、区直部门一站式服务,以及开展企业人才培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促进企业加快建设运营步伐。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潮南持续化推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开展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星级评定,选树一批有特色、聚人气的党群服务阵地,建立“服务型”党组织。
在商圈、住宅小区、文体广场、风景区等人群密集场所延伸建设一批党群服务站,打造15个流动党员服务站,拓展服务功能,为23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爱心药箱”,组建一批新就业群体党员志愿服务队,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
“这个爱心药箱,方便了有需要的人。”“我们随时都可以到党群服务中心拿到药,这真的很暖心。”……日前,一场简短的“爱心药箱”交接仪式在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拱桥村举行,看到全新定制的精美药箱,村民们点赞连连。
小药箱关乎大民生,“爱心药箱”是潮南区深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凝聚社会爱心力量服务群众的一项具体举措。
点滴之处见真功,细微之中见真情。设置“爱心药箱”,是为了群众遇到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时,能有效及时获得药品救助,也是潮南区进一步提升全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功能化水平,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便民设施的生动实践。
■ 村企联建“先锋工场” 盘活闲置撂荒地
夏日炎炎,走进位于潮南区井都镇的潮南区甘薯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共享农场”,眼前一畦畦整齐划一的甘薯长势良好、生机盎然,划分有面积大小不同的甘薯园,配套建设有水肥一体化设施、监控设备及帐篷、桌椅等。
团汕头市委组织青年走进“共享农场”。受访者供图
“‘共享农场’项目是工作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创新实践,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诗家村集体经济,推动甘薯产业园提档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诗家村党总支部书记杨泽华介绍,项目占地面积15亩,区分农场定制、休闲养生、文化教育三种类型,打造45块A、B、C三种大小的“共享农场”,消费者通过认种共享模式,体验现代农业和乡村乐趣,品尝当地的土特产,既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又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近日,一场“青春向党、放歌梦想”田园音乐节就在“共享农场”火热上演。此次让艺术文化走进乡村,用歌声唱响田间地头,激励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是深圳驻井都镇帮扶工作队和团汕头市委、团井都镇委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一次全新尝试。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发展之本,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展村企联建“先锋工场”试点建设工作,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是潮南坚持走村集体经济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抓实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又一次新探索。
地处大南山北麓、潮南区中部的禾皋村,是潮南区“两英麻叶”的主产地。禾皋麻叶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不仅畅销粤东各地,也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珠三角等城市的酒楼、潮菜馆、大排档的席上佳肴,也是本地农户的主要农业经济收入。
今年75岁的陈锡溪是禾皋村麻叶的种植“老手”。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每天早上几万斤麻叶上市的场面尤其壮观。“老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意干,禾皋村甜麻叶产链已出现短层,加上外镇专人收购时压价,导致种植麻叶的人越来越少。”陈锡溪如是表示。
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是禾皋麻叶走向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一环。在两英镇乡村振兴专班的带领下,深圳驻两英镇帮扶工作队立即与禾皋村“两委”干部进行全面商讨,并且谋划两英镇禾皋村麻叶种植加工基地项目。
从高空俯瞰两英镇禾皋村麻叶种植加工基地,一大片翠绿充满生机,就像一块无暇的翡翠。几百米外,禾皋村麻叶标准化加工厂正在装修。工厂虽小,“五脏”俱全,配备速冻库、实验室、生产线、无尘内包车间等。
“这是潮汕地区首台麻叶一体化加工设备。”禾皋村党委书记陈镇江指着一台设备介绍说,这是一条集清洗、漂烫、冷却、脱水等功能为一体的麻叶加工生产线,是该村党组织和驻镇帮扶工作队远赴山东定制而来。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禾皋麻叶必将重现往日的繁荣。”陈锡溪充满信心地说。
■ 相关
聚力“营商”
真诚“赢商”
“力争2023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28亿元,推动潮南整体面貌大幅提升”“推行全流程代办机制,让企业‘一次都不用跑’,让服务‘永远不打烊’”……距离潮南区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已经过去快半年,当时大会上提出的这些目标和举措,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潮南区是制造业大区,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口腔用品和精品文具4个主导产业各具特色、集优成势,2022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是汕头首个破千亿的区县,占全市总量的30%。13项主要经济指标全市排名中,潮南有2项第一、5项第二、4项第三。
今年伊始,潮南区就拿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达到上规上限标准的企业,都可以享受最优惠的税收政策和奖补措施,包括增值税留抵退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性减免税、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申请延期缴纳税款、社保费缓缴等方面“优享快办”,同时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持续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行全流程代办机制,让企业“一次都不用跑”,让服务“永远不打烊”等。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潮南区坚持党建引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夯实思想理论根基,筑牢干部服务发展意识,强化一线培养锻炼,锻造追赶发展的干将、闯将,提高办事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力打造助企发展良好营商环境。
强化干部监督执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尤为关键。以仙城镇为例,经常出入该镇政府一楼办事大厅、政府大门的企业和群众就能看到,这两处都设有一块举报公示牌,上面写着该镇纪委举报电话。“设立公示牌,方便群众和企业对仙城镇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仙城镇党委书记李煜坚介绍,仙城紧盯涉企服务、涉企执法、惠企政策落实、办事窗口工作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微腐败,针对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开展“跟踪式、精准式、点穴式”把脉,切实改变顽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从“大招商”到“招大商”,再到“招大商”的基础上“招好商”,是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的一个明显转向。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引得来、留得住,潮南区强化政企联动,提升服务效能,用“一站式代办”服务,变“企业跑”为“政府跑”。
办实事,强担当,党员在前优服务。据潮南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郑树源介绍,“一站式代办”是在区便民服务中心开设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专窗,从企业设立、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所涉及的审批事项提供“全程式、跟踪式、管家式”代办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专窗充当的角色更多是审批部门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指导并协助项目单位准备各类报批材料,跟进审批进度,收集代办项目审批服务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力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 一线案例
潮南区两英镇:
凝聚一线力量
推动征地清表
近年来,随着汕头城镇化不断推进,一些低门槛、低成本的工业用地已由“产业温床”沦为“低效用地”,“工改工”势在必行。汕头根据自身发展模式和转型诉求,在“工改工”的规划统筹、治理协同、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
2021年以来,潮南区坚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着力通过“改旧立新”实施“工改工”,腾挪新发展空间,实施“腾笼换鸟”,激发“工业重镇”发展新活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谈及潮南“工改工”,两英镇颇为亮眼。近年来,两英镇坚持制造业当家,壮大发展纺织服装的传统优势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建设龙岭、风华、高美三大工业片区,分别将其打造为“工改工”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区、新兴产业孵化成型大平台和“工贸一体”纺织服装新业态集聚地。目前三大片区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破解闲散土地多、企业用地难、工业发展慢等“老大难”问题,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高美工业片区为例,今年5月6日起,两英镇通过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召开研判会议、制定工作方案、进村入户宣教、盯控重点人员、加快补偿进度”等多种措施,稳步推进清表迁坟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片区近期将走完土地“招”“拍”“挂”流程,继而实现交地。
“我们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把党员凝聚在一线、把作用发挥在一线、把形象展现在一线,勠力同心,重点攻坚,规范推进征地清表迁坟工作。”两英镇副镇长杨政银介绍,今年5月初,镇委、镇政府成立了由镇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下设4个入户宣传工作组,由镇副科级干部带队,抽调镇、村干部骨干力量持续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工作。每个工作组成员主动放弃双休日休息,连续对高美村埔尾经联社798户村民开展3轮全覆盖式入户宣传,宣传政府强势推进高美工业片区内征地的目的、意图和清表、迁坟的决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了解村民的民生诉求。
村民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杨政银告诉记者,针对部分村民反映强烈的几个问题,如国有征地补偿工作不细致、被征地村民补偿不知情、要求耕地收回重新分配等,工作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并发放《关于埔尾村征地补偿款分配有关情况说明》《关于高美村埔尾经联社征地补偿款收付公开》,将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在镇、村干部以及派出所民警合力推进下,高美村埔尾经联社国有征地出现喜人变化:部分村民从不理解、观望,到理解和支持,态度实现180度大转变。不难看出,党员干部的主动服务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成为推动征地清表迁坟工作的重要保障。
南方+记者 郑淼鑫 张伟炜
通讯员 林金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郑淼鑫;张伟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